身处激烈赛程的锂电行业,正在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开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03.3GWh,同比增长33.7%。宁德时代、比亚迪再度领跑,夺走超七成的市场份额,头部效益持续扩大。
近期锂电上市公司披露的年中业绩预告则进一步表明,面对两大寡头和竞争者众多的局面,多家公司净利润持续下探甚至由盈转亏,业绩分化明显。
那些效益欠佳、产能落后的锂电企业,耳边已然敲响警钟。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就在一个多月前,工信部公开修订版的《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下称《条件》)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下称《办法》),亦被视为引导行业提质升级、减少单纯扩产的一次“踩刹车”。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锂电行业的低价竞争,一方面有许多企业“去库存”、消化产能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部分企业恶性内卷以谋私利的动机。近期政策明确提出,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或许意味着,接下来企业能否活下来将交给市场各凭实力,地方政府将严控不合理的救市行为。
电池厂商业绩分化
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目前锂电产业链已公布年中预告的近三十家上市公司中,超过半数盈利同比出现下滑。其中,以锂镍钴原料环节利润下滑乃至亏损的情况居多,负极和电解液环节也常见利润下跌。而在电池厂商中,除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头部两强企业稳定盈利外,二、三梯队的电池厂商利润走向分化较大。
公开财报显示,“锂矿双雄”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双双预亏。天齐锂业预计,上半年亏损区间将在48.8亿至55.3亿元,与上年同期的盈利64.52亿元形成鲜明对比。原因包括锂产品售价显著下滑导致毛利缩水,以及子公司泰利森的锂精矿定价机制与公司锂化工产品销售定价机制的时间错配问题。
赣锋锂业上半年则预计亏损7.6亿至12.5亿元,去年同期则是盈利58.5亿元。公告解释称,除金融资产股价下跌因素外,“受锂行业周期下行影响,锂盐及锂电池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虽然产品出货量同比增加,但公司经营业绩同比大幅下降”。
导致多家公司利润明显下滑的“锂价持续下跌”目前仍在持续。
上海钢联数据显示,7月31日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报8.05万元/吨,较上次持平。前一日,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大跌超4%,收盘价为81150元/吨,盘中最低触及80700元/吨,再创上市以来新低。近一周,华东地区工业级和电池级碳酸锂连续创出近三年低价,与一年前相比降价超过六成。
联系电话:15265361315
鑫锣资讯高级研究员张金惠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现阶段碳酸锂下跌背后主要是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过去企业一哄而上加码产能,导致整体供过于求。于是在招标定价模式下,各家为了开工率,只能降低毛利率参与竞标。处在7到8月的传统淡季,当前的价格已经跌破大部分企业的成本价。不过,随着第三季度需求回暖,预计后续碳酸锂价格也会逐步回升。
原材料端受碳酸锂等价格影响,业绩波动周期性强。相对而言,下游电池厂商的业绩则体现在对终端消费市场的订单争夺上。
宁德时代几乎分走了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且市场份额仍在提升。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延续了今年一季度“增利不增收”的态势。营收占比接近七成的动力电池系统营收1126.49亿元,同比下滑19.20%,但毛利率录得26.90%,同比增长6.55%。此外,储能电池系统、电池材料及回收的营收均同比增长。
对于上半年营收的下滑,宁德时代在半年报中并没有给出解释。不过,有券商随后发布的研报认为,这与上游原材料降价有关。据其测算,上半年宁德时代动力和储能产品均价(不含税)约为0.69元/Wh,同比降低约0.29元/Wh,因此虽然公司销量同比正增长但是营收同比有所下降。
相较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大寡头占据绝对的头部位置,二、三线厂家与其差距越发显著。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抛开“冠亚军”,排名前十的所有电池企业相加,市占率才刚刚与比亚迪处在同一水平线,与榜首宁德时代仍有差距。
张金惠分析,动力电池厂商目前呈现“强者恒强”的趋势,利润向头部集中。这类企业的市场份额取决于配套车的产品竞争力,而头部企业整体开工率、研发支出、技术沉淀正在持续走强。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不少观众注意到在今年奥运会的赛场上,出现了宁德时代的大面积广告植入。“不是toB(面向企业)企业吗?怎么也来做toC(面向个人)广告?”有观众不解。对于“出圈”行为,张金惠认为这并不意外,“使用头部动力电池的车更有利于销售,就像卖芯片的英特尔之于消费者选购电脑的影响一样大”。官网:www.baixinren.com
落后产能加速出清
面对与头部企业之间逐步拉大的差距,不少电池厂商已经感到阵阵寒意。
一位国内某二线电池厂商高层管理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由于新“国九条”之后IPO(首次公开募股)的条件严苛,现阶段的大多数电池厂商都难以达到,因此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几乎被“堵死”,企业不得不考虑提升盈利水平或者寻求其他融资渠道。“目前资本相对比较热衷的方向是终端应用领域,比如共享储能或者分布式储能的投资,因为它收益率比较稳定。剩下的领域,因为结构性产能过剩,资本的热情不高。我们一般认为技术授权或者技术入股才能比较顺利地吸引大的财团进行股权融资,当然这需要企业具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储备。”
今年6月,工信部公开修订版的《条件》和《办法》,引发行业密切关注。尽管这些规范旨在引导和激励技术进步,并不具有法定的强制性或作为行政审批的前置条件,但仍被视为引导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有力动作。
从文件内容来看,上述规范进一步完善了锂电池行业的规范条件,明确企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能力,包括产业布局和项目设立、生产经营和工艺水平、产品性能、安全和质量管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卫生和社会责任、监督和管理等方面。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政策表述的调整可看作产业调整的一个信号,一方面试图阻止锂电产业结构性过剩;另一方面将引导锂电投资指向技术,而非单纯是产能,目的在于起到“控投资、重路线、调结构”的作用。
林伯强认为,政治局会议“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的要求表明,首先当前管理部门应加强引导先进产能建设,严控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救市行为。企业则应审慎上马新投资,从“拼产能”转变到“拼技术”的思路上来,并鼓励有针对性地收购跨界企业退出行业所遗留的新建产能。同时,金融机构应避免向即将被出清的产能“输血”。
对于那些仍未挤上第一梯队的电池厂商而言,危机之下,贯穿了多家公司中报的关键词“清库存”“做储能”“出海去”,似乎成了眼下最好的选择。
上述企业管理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自己所在的二线电池厂商也会将市场的重心放在国外。“一是基于国外的市场环境更活跃,尤其是储能业务有更充分的交易体现它的价值。二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毛利率。说到底,锂电产业已经从拼产能、拼成本的草莽时代进阶到了更高维度的质量和技术的比拼。如果我们长期陷在国内很多市场的低价竞争中,不能保证盈利,回款账期也很长,没有持续的资金支撑我们的技术研发,创新就无从谈起。”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